课程详情
讲师资历
授课时间 |
|
授课对象 |
人力资源从业者,各层级管理人员 |
授课方式 |
内训 |
课程背景
课程背景:
招聘难。每一次招聘都是组织获取新增长的机会,但失败的招聘也会给组织带来难以计量的损失。成功的招聘,不仅在于把人招进组织这一个过程,而且是建立在精准把握组织的发展需求,合理地设置岗位的基础上,选择最佳招聘渠道,比照胜任力模型寻找和甄选候选人,用最优的资源配置吸引人才,最终达到人岗匹配并能稳定工作的目标。
但实际工作中,我们发现不论是人力资源从业者,还是用人部门的负责人,都常常面临三类问题:
● 理不清。忽视用人需求分析,为了招聘而招聘;HR在用人标准上没有与用人部门达成共识;人招进来,试用期就走了,或者发现岗位不需要了。
● 面不准。市面上的“面经”和“面霸”越来越多,组织内的新岗位也越来越多,面试时啥都会,入职成小白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● 引不进。组织求贤若渴,但资源有限,好容易看中的候选人,最终没有来。
基于此,本课程旨在帮助招聘管理者扭转这类局面,不仅完成组织内的招聘数量任务,而且把握住每一次帮助组织获取新增长的机会,引起真正适合组织,适合岗位,能够长期和组织共同成长的人才,助力形成组织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。
课程目标
课程收益:
● 理解人员需求分析和岗位分析的理念,掌握岗位说明书的编写要点;
● 掌握制定简易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方法,并现场选择实际岗位进行演练;
● 建立构建组织人才地图的意识,能灵活开发和运用内外部招聘渠道,扩大招聘覆盖面;
● 建立遵守招聘流程的意识,掌握结构化面试的问题准备方法;
● 掌握用STAR行为描述面试法来识别候选人的经验/能力/素质的具体操作,并现场演练;
● 理解常见的几种人才测评方法和基本操作步骤;
● 能灵活运用动机理论来设计吸引人才的复合手段。
课程大纲
课程大纲
课程导入:如何衡量一个成功招聘?
第一讲:厘清需求,明确定位
一、招聘需求分析
1. 源自组织战略的人员需求分析
1)经验判断法
2)德尔菲法
3)比率分析法
4)趋势预测法
5)回归分析法
2. 岗位职责的确定
1)工作分析的主要方法:现场工作日志法、观察法、目标推导法、标杆访谈法
2)岗位说明书的编写
案例:总经理助理的岗位工作分析及岗位说明书
练习:**岗位工作分析并形成岗位说明书
3. 简易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设计
1)岗位胜任能力的冰山模型
2)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基本要素
3)制定简易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步骤
工具:典型胜任能力与分级定义
练习:**岗位的简易胜任能力模型设计
二、招聘渠道选择
1. 构建组织人才地图
1)内部人才盘点:人才梯队、人才储备库、继任计划
2)外部对标竞品公司:提前发现和积累关键人才
2. 内部选拔渠道
1)内部选拔渠道的利弊及适用场景
2)内部竞聘流程设计
3)内部评价中心的建立
4)内部评价方法的选择
a绩效与面谈
b述职
c考试
d无领导小组讨论
……
3. 外部招聘渠道
1)外部招聘渠道的利弊及适用场景
2)社会招聘渠道的开发与选择
a平台招聘(通用平台VS.专业平台)
b猎头招聘
c网络招聘(新媒体、同行社群……)
d招聘会
e员工推荐
3)校园招聘渠道的开发
第二讲:细化流程,精准识人
一、经典招聘面试与测试的流程
第一步:分析与筛选简历
1)分析和筛选简历的注意事项
2)电话面试确认疑点
第二步:安排面试
第三步:准备面试
1)结构化面试VS.半结构化面试
2)各面试官统一标准
3)结构化面试问题准备
练习:**岗位的结构化面试问题准备
4)资料准备
5)场地布置
测试:选择合适的面试工具
第四步:询问工作动机
第五步:回答候选人问题
第六步:介绍公司和职位
第七步:结束面试
二、STAR行为描述面试法
1. 无效的行为描述
练习:哪些是ST、A、R?哪些是无效的行为描述?
2. 问出STAR的提问诀窍
3. 追问和控制面试进程
情境模拟:STAR行为描述面试
4. 倾听:鼓励候选人表现
5. 观察小动作
视频:他在想什么?
6. 记录的原则
三、面试评估与决策
1. 面试评估与决策的流程
1)分析资料,各人独立评分
2)全体面试官就每项/每人达成协议评分
3)不同候选人之间的比较
4)做出甄选决定
2. 面试评估与决策的注意事项
四、评价中心的测评方法
1.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组织
2. 公文筐测试
3. 心理测验
4. 背景调查
第三讲:设计亮点,成功引才
一、找准人才动机
1. 内源性动机VS.外源性动机
思考:哪些是内源性动机?
2. 两类动机的运用:二元工资论
二、设计引才亮点
案例:“岗位产品化”创意招聘文案
1. 录用谈话的准备
1)灵活待遇与岗位薪酬偏离度分析
2)企业情怀
3)个人发展
4)企业文化
5)环境/形象
2. 录用谈话的技巧
情境模拟:电话通知候选人被录用
三、试用期人才培养与保留
1. 设计入职培训计划
2. 指定带教辅导责任人(Mentor)
3. 试用期工作绩效管理
课程回顾总结与学员分享